【悟覺妙天禪師開示集】金剛經第九品:一相無相     2011.12.12

文/悟覺妙天禪師(摘自金剛經真修實證 禪天下出版)

西元二○○三年六月七日,一千五百三十九位禪行菩薩,聚集台北大禪堂,恭請悟覺妙天禪師講經傳法。

開經偈: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

各位電視機前面的善知識、大德們,以及台灣禪宗佛教會在座的一千五百三十九位禪行菩薩,大家阿彌陀佛!(眾人:師父!阿彌陀佛!)謝謝!請放下!(眾人:謝謝師父!)

今天有幾位新進的同修,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。這位同修從八、九年前就叫我師父,一直到今天,才算入門。其實大家也都認識她,在報章、雜誌、或是電視節目中,時常會看到她,尤其是雜誌,經常邀請她擔任封面人物,她就是事業有成、人稱美人的何麗玲同修,請妳站起來,接受我們的歡迎(眾人鼓掌)!

修行證道 離苦得樂
修行,是人生最重要、也最喜悅的一件大事。人,為什麼來到人間?人生的價值是什麼?我們可以從世尊的開示,瞭解世尊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,祂是為了人生一大事而來到人間,來到娑婆世界。這一大事是什麼?就是來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,接引靈性回到佛國,而這也是世尊來到人間的任務。

如今我們也一樣,這一生就是為了這一大事,為了結佛緣,而禪修、證道,讓靈性從此不再輪迴,完全離苦而得樂,這是我們今天身而為「人」的真正價值。

每一個人來到人間,也許各人的降生環境有好有壞,或是周遭環境有所變遷,這些都無關緊要,最重要的,要能和在座諸位一樣,齊聚一堂,在這裡禪修、悟道、真修實證,最後成就無上菩提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一個人,如果不懂得修行,就是凡夫;如果懂得修行,就能掌握人生的價值,而且還要行普化接引,讓更多的眾生都能夠得度,這是每一位修行人最重要的目的。

身為一名禪行菩薩,我們以此為榮,因為我們所修行的禪宗法門非常殊勝,是世尊傳下來的正統法脈,是大乘、甚至是無上乘的成佛法門,我們依正法修行,一定可以成就佛菩薩。大家要有這樣的自信,修行就會更加順利。

一般世人都只執著短暫的、有生有滅的幾十年人生,而忽略千百億萬年、無生無滅的靈性,尤其今天,我們已經度過幾十年歲月,剩下的時間實在不多,應該要好好珍惜自己後半段的生命,趕緊禪修,而且要證道,這是我們目前最迫切、也最重要的事。

第九品經文講解
今天要為大家上課的禪修課程,是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也就是金剛經第九品「一相無相」。

什麼是「一相無相」?所謂「一相」,就是一如真相,就是一真相。而「無相」,就是無所著相,沒有著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四相。換言之,就是要成就一如真相,要成就一相,就必須「無相」修行。

因為佛菩薩的世界,是一切無為的世界,是真如實相的世界,不像人間,是有相的現象界。所以要真正成就一位佛菩薩,一定要離相修行,才能見到一相,見到一真法相。也就是要進入一真法界,成就一真相。

禪天下雜誌每一期都會刊載金剛經,這一期恰好刊載第九品,我想各位已經看過了,如果還沒看過,回去再看看。我想每次上課之前,大家不妨把上課要講的經文先看過一遍,如果有不明瞭的地方,可以在禪修的課堂上,聆聽師父的講解,就會明白了。

須菩提,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?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須陀洹名為入流,而無所入。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
世尊問:「須菩提啊!你說說看,當一個已經證到阿羅漢初果-須陀洹果的人,可不可以有『我已經證到須陀洹果』或是『我已經證到阿羅漢初果』的念頭或想法呢?」

那麼,須菩提怎麼回答?他說:「不可以的,世尊,得到須陀洹果的行者,不可以有這種念頭。」

世尊接著問道:「這是為什麼呢?什麼原因、什麼理由呢?」須菩提回答:「所謂須陀洹,就是『入流』而實際上『無所入』。」

什麼叫做「入流而無所入」?首先要知道,宇宙有十個法界,從三惡趣往上算起,依序是「地獄」、「餓鬼」、「畜生」、「阿修羅」、「人」、「天」、「聲聞」、「緣覺」、「菩薩」、「佛」。

提到這十法界,我習慣從三惡趣往上,因為這樣感覺是向上提昇,但有人習慣從「佛」、「菩薩」往下,那樣感覺好像向下沈淪,所以我都是從三惡趣往上。

從「地獄」、「餓鬼」、「畜生」、「阿修羅」、到「人」,現在我們從「人」開始修行,然後到「天」,再到「聲聞」、「緣覺」、「菩薩」、「佛」,這是十法界。

由此可知,我們從「人」開始修行,如果證到「天界」的「欲界」,就是「須陀洹果」,但還沒有住於聖位。因為「天界」是往聖位精進,還沒有證入聖位,所以「須陀洹果」是阿羅漢的初果,還沒有證到「聲聞」。

講到聲聞,大家應該比較清楚,須陀洹果還沒有證到聲聞,只是像在座各位或其他一般的修行人一樣,從「人」開始起修,至於有些真修實證的修行人,則可以先證到「天」界。

再以宇宙時空來看,在天界,欲界天的一天,等於人間的一百年。換句話說,你在「欲界天」一天,等於在「人間」過完一生了。

如果是證到須陀洹果的行者,就是證到欲界天,可以在欲界天享受一千年的天大福報,那是等於人間多少年?十萬年。也就是說,如果證到了須陀洹果,可以在欲界天享福一千年,等於是人間十萬年的壽命。

從這裡,我們可以開悟一件事:你是要執著「人」的一百年呢?還是要去追求更多的千百億萬年、無生無滅的靈性解脫?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,如果今天不修行,就會墮入六道而輪迴。如果你很幸運,再度投胎為「人」,那還算是不錯,萬一是往下沈淪,到「人」以下的「阿修羅」、「畜生」、「餓鬼」,甚至是「地獄」,就太可怕了。所以人一定要修行,從有生開始,就要修行,讓靈性能夠解脫,不要去執著現有的一切,這是很重要的。

所以,「須陀洹名為入流」的意思是說,須陀洹果已經證到欲界天,你的靈性證到欲界了,「而無所入」,但實際上,你的色身還在人間。

所謂「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」,就是已經不執著於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四相,也不執著於「貪嗔痴慢疑」三毒二邪,須陀洹果就是這樣「離相」修行,而入於聖位,但還沒有住於聖位,只是阿羅漢初果,在阿羅漢的門口、欲界天的天門而已,還沒有入門,只差臨門一腳,尚須在人間繼續修行,所以說「無所入」。

說得更清楚一點,「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」,就是不執著於眼耳鼻舌身意:不執著於眼睛所看到的、耳朵所聽到的、嗅覺所聞到的、味覺所嚐到的、感官觸覺所覺受到的、或者是意識上的認知等等,對於這些生活中的五蘊「色受想行識」,都要能夠離相,須陀洹就是這樣修行,而離開了人間,進入欲界天。雖然色身仍在人間,但靈性已經昇華到天界、到欲界,所以有天大的福報,一般人間的災難都不會臨身,比方像SARS

須菩提,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
「斯陀含」是見證到阿羅漢的二果,又稱為「聲聞」。你們看到「斯陀含」,不知道就是聲聞;如果告訴你是「聲聞」,就明白了,但如果說「斯陀含」,你反而不知道。

我來問大家,斯陀含是見證到什麼?(眾答:聲聞)再問你們,證到聲聞還會不會再輪迴、流轉?不會。你們沒有把握,不敢回答,可見你們還沒有證到聲聞界,如果已經證到聲聞界,就很清楚不會再輪迴了。

聲聞就是斯陀含,已住於聖位,不用再輪迴,而初果「須陀洹」還未入聖位,只是「入流」而已,在阿羅漢的門口,差臨門一腳就可以入門,只要在修行上更加圓滿,就可以進入聖位。

那麼,聲聞、斯陀含是如何修行的呢?就是對人生的一切苦有所開悟。以「八苦」來說,其中的「生老病死」苦,人一出生,就哇哇大哭,因為不知道自己又落入什麼樣的世界,所以會哇哇大哭,很驚慌,很害怕。然後慢慢長大,又慢慢老去,你可以想像老人家的樣子,都是腰背挺不直,牙齒掉光了,吃不了好吃的食物,或是頭腦不清楚,走路走不動,眼睛視力減退,耳朵重聽,或是聾了,不管人家說好話,還是說不好的話,都聽不見。甚至還會生病,各種病痛纏身,到最後死亡,這是最可怕的,一個人在前一分鐘,意識還十分清楚,可是後一分鐘,馬上就離開人間,如果你沒有修行,這個時候就會非常害怕,這是很痛苦的。

其次是「愛別離苦」,當你跟最親近、最親愛的人,生離死別的時候,不管是親情,還是愛情,都很苦。

再來是「求不得苦」,比方像考試,總希望能夠金榜題名,或是希望能夠事事如願,一旦不能如願的時候,也是很苦的。

至於「怨憎會苦」,我們都不喜歡遇見仇人或是債主,但卻偏偏遇見,心中所生起的那種怨恨之苦。

另外像「五蘊熾盛苦」,五蘊就是「色受想行識」,當一個人的思想活動,或是人間慾望很旺盛、很強烈的時候,就會帶來很多苦。因為慾望越強烈,就會越想要更豐厚的物質享受,更多的財富名利,追求不到固然是苦,但得到了,往往也很苦。

還有,現在的孩子都很叛逆,不聽話,讓父母很頭痛,很煩惱,這也是人生的苦;或是明天要繳會錢,要軋三點半的支票,可是今天還不知道錢在哪裡,像這些都是人生的苦。

總之,人生充滿各種不同的苦,既然這麼苦,那麼要怎麼做,才能讓這些苦不再發生?就是要去追求這些苦的原因,進而滅度之,這就是四聖諦-苦集滅道。

所謂「集」,就是苦的原因。人之所以會「苦」,是因為過去造作了很多苦因,所以造成這一世的苦果。也就是說,你過去造了很多苦因,所以這一世要嚐苦果。如果下輩子不想再有苦果,要有善果,要有福報,那就要造善因,因為你今世修行的因,做的善事,就是來世的福報;今世造的惡業,就是來世的惡報;這就是「因果關係」。

所以,修行「斯陀含」的行者,就是明白了人生的苦,是因為苦因所造成的苦果,那麼要怎麼滅這些苦?就是要進入佛道,才能滅苦因、苦果。

就像在座各位,也許你們過去都生活得很富裕、很美滿,當然偶爾也有不如意的時候,如今在這裡修行正法,首先就要滅苦因、滅苦果,也就是「苦集滅道」的「滅」,當你進到佛道修行以後,就可以滅苦因、苦果,造更多的善因,結更多的善果,修行斯陀含就要這樣來修。

換句話說,修行斯陀含的行者,是從明白苦因、苦果而起修,所以不要再造惡業,尤其要保持清淨,要「身口意」清淨行,不但不要造身業、口業,甚至從意念開始,就要心存善念,心存慈悲,所有的一言一行都很有善心,很有慈悲心,所做的一切,都是善業,或是更進一步的去為眾生創造更多福報,這些都是「斯陀含」的修行。

當你修行到相當的境界,修行有了相當的成果,就可以滅掉過去累世的業因。換句話說,由於你今世的修行證道,而把過去的業因滅掉,或是說,因為你所做的這些修行功德,這些無相布施,已經將功贖罪,將你累世的業力都滅掉。以這樣的修行方法而證到的果位,可以離開「欲界」,進入「色界」,然後再從「色界」往上修,到「無色界」。

再來看這句經文,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意思是說,佛問須菩提:「你覺得如何呢?證到阿羅漢二果『斯陀含果』的人,可不可以心存『我已證到斯陀含果』或『我已證到阿羅漢二果』的念頭呢?」

須菩提,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
「斯陀含」是見證到阿羅漢的二果,又稱為「聲聞」。你們看到「斯陀含」,不知道就是聲聞;如果告訴你是「聲聞」,就明白了,但如果說「斯陀含」,你反而不知道。

我來問大家,斯陀含是見證到什麼?(眾答:聲聞)再問你們,證到聲聞還會不會再輪迴、流轉?不會。你們沒有把握,不敢回答,可見你們還沒有證到聲聞界,如果已經證到聲聞界,就很清楚不會再輪迴了。

聲聞就是斯陀含,已住於聖位,不用再輪迴,而初果「須陀洹」還未入聖位,只是「入流」而已,在阿羅漢的門口,差臨門一腳就可以入門,只要在修行上更加圓滿,就可以進入聖位。

那麼,聲聞、斯陀含是如何修行的呢?就是對人生的一切苦有所開悟。以「八苦」來說,其中的「生老病死」苦,人一出生,就哇哇大哭,因為不知道自己又落入什麼樣的世界,所以會哇哇大哭,很驚慌,很害怕。然後慢慢長大,又慢慢老去,你可以想像老人家的樣子,都是腰背挺不直,牙齒掉光了,吃不了好吃的食物,或是頭腦不清楚,走路走不動,眼睛視力減退,耳朵重聽,或是聾了,不管人家說好話,還是說不好的話,都聽不見。甚至還會生病,各種病痛纏身,到最後死亡,這是最可怕的,一個人在前一分鐘,意識還十分清楚,可是後一分鐘,馬上就離開人間,如果你沒有修行,這個時候就會非常害怕,這是很痛苦的。

其次是「愛別離苦」,當你跟最親近、最親愛的人,生離死別的時候,不管是親情,還是愛情,都很苦。

再來是「求不得苦」,比方像考試,總希望能夠金榜題名,或是希望能夠事事如願,一旦不能如願的時候,也是很苦的。

至於「怨憎會苦」,我們都不喜歡遇見仇人或是債主,但卻偏偏遇見,心中所生起的那種怨恨之苦。

另外像「五蘊熾盛苦」,五蘊就是「色受想行識」,當一個人的思想活動,或是人間慾望很旺盛、很強烈的時候,就會帶來很多苦。因為慾望越強烈,就會越想要更豐厚的物質享受,更多的財富名利,追求不到固然是苦,但得到了,往往也很苦。

還有,現在的孩子都很叛逆,不聽話,讓父母很頭痛,很煩惱,這也是人生的苦;或是明天要繳會錢,要軋三點半的支票,可是今天還不知道錢在哪裡,像這些都是人生的苦。

總之,人生充滿各種不同的苦,既然這麼苦,那麼要怎麼做,才能讓這些苦不再發生?就是要去追求這些苦的原因,進而滅度之,這就是四聖諦-苦集滅道。

所謂「集」,就是苦的原因。人之所以會「苦」,是因為過去造作了很多苦因,所以造成這一世的苦果。也就是說,你過去造了很多苦因,所以這一世要嚐苦果。如果下輩子不想再有苦果,要有善果,要有福報,那就要造善因,因為你今世修行的因,做的善事,就是來世的福報;今世造的惡業,就是來世的惡報;這就是「因果關係」。

所以,修行「斯陀含」的行者,就是明白了人生的苦,是因為苦因所造成的苦果,那麼要怎麼滅這些苦?就是要進入佛道,才能滅苦因、苦果。

就像在座各位,也許你們過去都生活得很富裕、很美滿,當然偶爾也有不如意的時候,如今在這裡修行正法,首先就要滅苦因、滅苦果,也就是「苦集滅道」的「滅」,當你進到佛道修行以後,就可以滅苦因、苦果,造更多的善因,結更多的善果,修行斯陀含就要這樣來修。

換句話說,修行斯陀含的行者,是從明白苦因、苦果而起修,所以不要再造惡業,尤其要保持清淨,要「身口意」清淨行,不但不要造身業、口業,甚至從意念開始,就要心存善念,心存慈悲,所有的一言一行都很有善心,很有慈悲心,所做的一切,都是善業,或是更進一步的去為眾生創造更多福報,這些都是「斯陀含」的修行。

當你修行到相當的境界,修行有了相當的成果,就可以滅掉過去累世的業因。換句話說,由於你今世的修行證道,而把過去的業因滅掉,或是說,因為你所做的這些修行功德,這些無相布施,已經將功贖罪,將你累世的業力都滅掉。以這樣的修行方法而證到的果位,可以離開「欲界」,進入「色界」,然後再從「色界」往上修,到「無色界」。

再來看這句經文,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意思是說,佛問須菩提:「你覺得如何呢?證到阿羅漢二果『斯陀含果』的人,可不可以心存『我已證到斯陀含果』或『我已證到阿羅漢二果』的念頭呢?」

須菩提,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
世尊繼續問須菩提:「須菩提,你再講講看,你的看法怎麼樣?一個證到阿羅漢的人,可不可以有這種『我已經證到阿羅漢』的念頭?」須菩提的回答還是一樣:「不可以有這種念頭,也不可能有這種『我得阿羅漢道』的念頭,世尊。」

 

世尊又問須菩提:「那是什麼原因、什麼理由呢?」須菩提說:「實際上,並沒有什麼相法,叫做阿羅漢的。」

因為「阿羅漢」只是一個名稱,如果執著於這個名稱,不但沒有價值,也不實際,所以沒有必要。最重要的是,要能真正、實際的進入「阿羅漢」果位,而這種修行方法是沒有語言,也沒有名稱的。

其實,所謂的阿羅漢修行,已經進入阿羅漢四果,進入聖位,超越了三界,超越了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進入辟支佛,所以阿羅漢也叫辟支佛。

一般對阿羅漢都尊稱「尊者」,比方像當年世尊傳法給第一代祖師「摩訶迦葉尊者」,以及後來的第二代祖師「阿難尊者」,都稱之為尊者,阿羅漢就是通稱的尊者。

再來,經文說:「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」,意思是說,實在沒有什麼法,叫做「阿羅漢」,因為「阿羅漢」是一個修行的果位,是實相的世界,是如實的,是實質的,不是虛有名相的現象界。所以修行一定要一步一腳印,一定要真修實證。

你們現在開始修行,第一個要修的是什麼?要修須陀洹果,要進入須陀洹果。不要以為我是禪行菩薩,只要行六度萬行就夠了,其實是不夠的。舉例來說,你要蓋一百層房子,或是蓋五、六十層大樓,都必須先從地基開始,然後從一樓、二樓、三樓…,一層一層往上蓋,如果地基沒打穩,是不可能蓋起來的,那是空中樓閣,蓋不起來。

修行也一樣,你要成為佛菩薩,就要從「須陀洹果」開始修起,換句話說,你要離相,離什麼相?離「貪嗔癡慢疑」。

由此可知,什麼是真修行,真修行是從內心開始改造,從內心開始變化,所以一個有修為的人,首先一定是變化氣質。而氣質高尚的人,他的想法一定與凡人不同,是很高超、很超凡入聖的,因為他所想的,所關心的,都是宇宙界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,而不是個人;這就是聖者與凡人不一樣的地方。

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
「世尊,如果一個證到阿羅漢果的人,還有這種『我已證得阿羅漢道』的念頭,就表示他著了『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』。」

既然還著四相,就表示還沒有成就阿羅漢,沒有成就辟支佛,當然也不可能是一位尊者。

世尊,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世尊,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
須菩提接著說:「世尊,您說我已經得到了無諍三昧定,在修行人當中,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的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世尊,雖然如此,但我絕對沒有心存『我已是離欲阿羅漢』的念頭。」

從這裡可知,佛在講金剛經的時候,須菩提已經證到阿羅漢果,所以佛說他是「第一離欲阿羅漢」。也就是說,須菩提已經完全離相,進入實相,所有屬於「人」的妄念與苦樂,對他而言,都已經不重要;他的靈性已完全住位在阿羅漢果。雖然色身仍在人間聽佛說法,實際上,他已經證到阿羅漢的果位了。

希望有一天,師父在台上說法的時候,你們不只是證到阿羅漢果,而是已經證到菩薩、佛的果位,這是我的期盼(眾答:謝謝師父!)。

世尊,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,是樂阿蘭那行。
「世尊,假如我有這種念頭,這種想法,那麼世尊就不會說,我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,是很清淨的禪行者,是修清淨的禪行者。」

因為須菩提是真正的做到「離欲阿羅漢」,而不執著於妄念,不執著於人間的一切想法,他非常清淨,就處在最清淨的阿羅漢果位,辟支佛的果位。

「樂阿蘭那行」的意思,就是非常清淨的實相界,這是要一步一腳印、真修實證,才能證得的。

以上就是今天所講的金剛經第九品的內容,到這裡講完了。

直指本心 見證本性
我們再來復習一遍,這一品講的是真修實證,師父經常告訴你們要真修實證,你們今天都是大乘行者,都是要成就菩薩、成就佛的禪行者,那麼要怎麼修呢?

 

首先,要證到「須陀洹果」,要想辦法入於欲界,才能脫離人間的種種災難,包括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」,地震、水災、火災、風災、空難、人禍等等。

真正的修行是靈性修行,也就是所謂的「直指本心,見性成佛」,要直接到達靈性,如果不是這種靈性修行,只是坐在那裡唸佛、看經,或是禪坐,一點益處也沒有。

這是為什麼呢?「何以故?」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你沒有開悟,所以禪坐得再久,也是枯坐,在那裡唸佛,或是持咒、拜佛,也只是一個表相,這種有相的修行,絕不可能成就真如實相。

有相修行是有為法,無相實相的修行才是無為法。正法是無為,佛陀是無為;相法是有為,方便法是有為、有相。

所以,我們應該要當下進入無相修行,首先就要證到「須陀洹果」,先把靈性提升到天界,到欲界天,然後繼續修行。

而我們在人間,不管是修須陀洹、斯陀含,還是阿那含,都要滅度我執、法執,滅度「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四相,滅度一切有形有相,滅度所有妄念,因為「凡」、「聖」之間的差別,就在一念之間,而這一念就是「心」。

很多人都追求「外在」的改造,其實內在美比外在更重要。因為「外在」只是一瞬間,頂多幾十年、一百年,但「內在」無生無滅,是永恆、永生的。

由此可知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的差別,有相的布施,是利益於人體的布施,是眾生形相的布施,這種有形有相的布施,是短暫的;比方我救濟你這個「人」,讓你可以暫時性的解脫痛苦,但不是真解脫,只是讓你暫時過得去,有一天還是會死亡,所以有相布施是有時間性的,是短暫的。

可是無相布施就不一樣,所謂無相布施,像是設立道場,接引眾生來修行,讓他的靈性可以成就,這種對靈性的布施是永恆的,是無生無滅的真功德。

從這裡可以瞭解,世尊在這幾品的開示中,一再強調無相布施要比有相布施的功德來得更大、更殊勝,道理就在這裡。

簡單的說,有相布施所能利益對方的時間很短暫,很快就滅了;而無相布施,是讓對方的靈性可以成就,這種布施無生無滅,是真功德。

滅度無明 離相淨行
至於我們禪行菩薩要修什麼?就是修內在的清淨,不要去著相、不要有妄念、不要有貪念;因為有了貪念,難免就會有嗔心,會嫉妒,會仇恨,心裡會不平,會埋怨,會想要報仇…等等,這些都是嗔心。如果沒有貪念,就不會有嗔心。

 

癡心,是一種迷惑,一種無明的執著。人就是因為執著於無明,才不能解脫。比方像很多人會執著於物質上的享受,這就是無明。而執著於這些無明,就不能解脫,也是會輪迴的,所以不能夠執著。

另外像有些人會酗酒、賭博、吸毒…等等,這些都是壞的習性,是煩惱之因,要設法滅度,儘可能讓內心得到清淨,那麼就比較容易修行了。

所以在修行當中,尤其是稍有心得時,就要注意,不可以有傲慢心。一個有傲慢心的人,就像半瓶水,會搖晃,如果是一整瓶水,就不會搖晃。

比方像田裡的稻子,越是成熟、稻穗結得越多的,就彎得越低;反觀那些不成熟的稻子,都是站得直挺挺的。由此可知,一個人修得越好,就越謙卑。我們從金剛經的第一品,可以看到,佛以如此尊貴的佛身,在用餐時,仍然親自行腳一兩個小時,到城裡托缽,然後再回到精舍用餐。與之相比,我們只不過是個平凡的人,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?

而且一個人如果起了驕慢心,魔性就趁機深入,為什麼?因為魔過去曾對佛說過:「我將來要進入你的道場,穿你的袈裟與法袍,修你的法,來破壞你的法。」那麼魔要怎麼進來呢?就是借助這種驕慢心。

可是當魔性入心的時候,你一點知覺也沒有,你的所作所為,在別人眼裡,已經非常偏差,但你還是認為自己沒有錯、很正確,甚至還很執著、很固執。因為魔性入心以後,你所感受到的,都是魔的磁場,已經沒有佛的知見,這樣當然會被利用而無所知,所以絕對不可以傲慢。

而且傲慢的人多半疑心也很重,也許人家是好意相勸,他卻認為對方要破壞他,這也是很不好的。

所以,如果要離苦得樂,要成就佛菩薩,就要離相,離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。

我再講一遍,什麼是我相?就是有「我」的存在。如果在世間,人人都有「我」的存在,這個世界會不會充滿自私自利?一定是自私自利,處處只為自己著想,而不會為別人設想;自己有了一些利益,就沾沾自喜,卻沒有想到他人。也許對方只是讓你占便宜,並非毫無所知,所以修行人不要有我相。

另外像妄念,也是一種我相。比方像我什麼都要得第一,哪裡有那麼多的第一呢?萬一得不到,也是會有很多苦惱,所以不要有我相。

修行人也不要有人相,人相是什麼?比方像「以大吃小」,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種情形,和眾生相差不多,簡單的說,就是強者欺負弱者。

而眾生相就更厲害了,比人相更嚴重,更厲害。

至於壽者相,就是一個人從出生以後,一種「怕老、怕病、怕死」的妄念,這叫壽者相。

也許有人會問,難道你不怕死嗎?哪些人不怕死?那些跳樓自殺的人,難道都不怕死嗎?其實他不是不怕死,而是腦筋糊里糊塗,我認為那些跳樓的人,大腦已經充滿幻相了,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死,以為「死」能解脫人間的一切,而就在他有這種想法的那一剎那,魔性就進來了,讓他看到很多幻相,以為「我從這裡走出去,往下跳,就可以到天堂,就可以解脫了」,結果一跳下去,反而摔死了,這就是因幻相所造成的自殺。

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滅度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不需要害怕死亡,因為今天,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,在修行當中,就可以見證到將來要去的佛國淨土,雖然還沒有到達佛菩薩的聖位,但最起碼,也到了聲聞、緣覺。

轉識成智 開悟修行
修行是不能空談的,當年佛說法四十五年,沒有說一個字,就是因為不能空談。如果我說的法是空的,就不能讓你成就。反之,如果我的法能讓你成就,就表示你可以接受我所說的話,接受佛所說的話,然後轉變你的內心,進而開悟,同時將這些話、這些有相的佛法,變成你的究竟佛法,而成為智慧。

換句話說,就是你聽我一席之言,聽完我這堂課以後,能夠開悟修行,證到須陀洹果,甚至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,然後進入菩薩修行,希望大家都能如實做到。

今天我們的金剛經第九品就講到這裡,下次講第十品「莊嚴淨土」,也就是說,我們應該如何來看莊嚴的佛地?淨土是何等清淨?大家回去有空先看看,下次師父在台上講課時,你就可以當下瞭解,當下轉識成智,成為你的智慧,那麼你就會有所得,就可以證道。

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(眾人:謝謝師父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