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悟覺妙天禪師開示】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    2011.12.19

悟覺妙天禪師 開示
時間/二○○二年九月廿一日
地點/南投埔里大梵寺

修行絕不是光靠持咒、誦經、拜佛或禪定,就可以成就的,
如果不能開悟,一切都是白費心力。
開悟什麼?就是要瞭解,不管你是成就無上,成就正等,還是成就正覺,都要從離相起修。

各位同修,大家好!對修行人而言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是一部非常重要,也非常殊勝的經典,如果想要見性,《金剛經》無異是幫助修行人開悟的最佳寶典。可惜大部份的人都只是很單純的讀誦此經,對於佛到底說了什麼正法、修行人該如何依法禪定、真修實證,卻鮮少有人明瞭。

《金剛經》到底該怎麼讀?除了要明白經文字義,更重要的,還要能夠體會當時世尊弘法的辛苦,如果能以這種感念之心來讀《金剛經》,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佛力加被。

佛法無為無相 就在生活之中
禪宗自五祖、六祖開始,就是以《金剛經》印心,而且要求每一位弟子都要如法開悟,如悟修行,因為《金剛經》的主要內容就是要「破相」,要離一切相,不要讓心被外相所擾,要「不取相」、「不住相」。這些相是什麼相?就是一切入世法、人類的習性,包括日常生活的人情事故等等。

簡單的說,就是不要執著於萬法諸相,不但不要住相,更不可在內心生起這些相,要無所住而生其心,生起什麼心?就是本自清淨的本心,當年六祖就是這樣開悟的。如今,我們不妨自問,是否也能和六祖一樣的開悟、成就?

《金剛經》裡的每一句話,都值得讓修行人開悟、成就。在第一分〈法會因由〉中,佛雖然沒有說法,但從佛的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以瞭解,對於佛法,佛是如何身體力行的,祂以自身為榜樣,讓弟子也和祂一樣,步行六英里路,到波斯匿城去挨家挨戶的托缽,然後再走回祇樹給孤獨園用餐。這段路途這麼遙遠,來回大概要花費兩個小時,但無論是誰,都不會因為累了或餓了,在中途停下來用餐,一定都是回到精舍以後才吃飯,這是他們外出化緣的規矩。而且佛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尊貴身份,而要求弟子幫祂托缽,祂自己親自進城乞食,吃完飯後也是親自收拾衣缽,然後洗足、鋪座,開始禪坐。

在這一分中,值得一提的是,佛教導弟子們「過午不食」,是因為祇樹給孤獨園距離波斯匿城有六英里路,來回托缽耗時,比方如果早上八點鐘出門,行腳到城裡差不多十點左右,然後開始一家一家的化緣。假如一切順利,回到精舍用餐時,幾乎已經近中午了,接著又要忙著為下一餐出門托缽。於是每天都為了張羅三餐而忙碌,哪裡還有時間禪坐修行呢?所以佛才規定「過午不食」。現代修行人因為環境不同,生活方式也不一樣,因此不必墨守成規。和當年世尊的時代相比,現在的修行人真是太幸福了,更應該要好好精進。

另外,從佛的平凡行為中,我們也可以看出佛是多麼偉大,從佛的謙卑中,可以感受出佛是多麼尊貴,如果你因此而開悟,就會知道佛法其實就在生活之中。

佛以如此尊貴的應化身在娑婆世界裡度化眾生,在祂身上看不出一絲一毫的驕慢心,不像一般凡人,很容易因一點小成就而傲慢,修行馬上就發生偏差。所以,如何判斷一個人的修為,就是看他為人謙不謙卑,就像稻穗一樣,結實越多就越下垂。

從這一分也可以瞭解,世尊的生活都是很有規律的,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,都有一定的安排。若加以推算,世尊此時約已六十歲,身邊的弟子也差不多追隨祂修行三十年了,由此可知,修行是沒有終止的,就像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一樣。

無上正等正覺 是修行成就的三個層次
修行一定要行無相功德,這個功德不是為了別人而做,是為自己種福田。在《金剛經》中,須菩提向世尊請法,修行人應如何發菩提心?世尊說要去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。什麼是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?就是沒有一個眾生被遺漏,沒有一個眾生需要再被度化;也就是說,眾生的業力全部都被度盡了。身為大乘行者、最上乘行者,一定要去行這種功德,要有這種「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」的決心。

什麼是大乘行者?就是行菩薩道的修行人;什麼又是最上乘行者?就是無上乘行者,是行佛道、要成就佛陀的修行人。

修行成就是沒有時間性的,因為每個人的悟性不同,有頓悟、漸悟之分。但不論頓漸,都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?就是要發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?就是修行成就的三個層次:「正覺」是聲聞、緣覺的聖位,也就是成就阿羅漢果位─修四聖諦(苦集滅道)、修十二因緣、修貪嗔癡慢疑、修一切見惑不惑、一切思惑不惑而成就的修行人。「正等」就是菩薩,祂除了正覺以外,最重要的就是行菩薩道,即六度萬行。如果沒有六度萬行,沒有行功德,即使成就了,也只是成就正覺,到阿羅漢果;如果是行六度萬行而成就,就是菩薩。至於「無上」,就是三身成就的佛陀。這三種成就的層次雖然不同,但都是成就聖位,不必再受輪迴。

修行要有「離相」的開悟
身為修行人,應該要發心見證到無上正等正覺。在《金剛經》中,世尊告訴我們要離相修行,要不住相修行。所謂離相,就是不住「我相」、不住「人相」、不住「眾生相」、不住「壽者相」。菩薩是沒有這四種相的,有這四相者,就不是菩薩,所以修行一定要從離相起修。

在《金剛經》第二分〈善現啟請〉中,須菩提又問,當我們發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以後,要如何安住此心而降伏妄心呢?所謂妄心,就是俗心,是一種欲望的心,當這種心生起的時候,該如何降伏?這要靠自己去開悟,要能夠離相,保持身口意清淨。只要做到離相,就沒有「我」的存在,當然也沒有我執與法執的困擾。雖然從外相上看來,還有「我」這個色身,但在內心中,卻很清楚這個軀殼只是一個暫居之所罷了,內在的靈性遲早會脫殼而出。由此可知,「色身」其實很脆弱,也很無常,重要的是,當我們脫殼的時候,是很痛苦的離開呢?還是很快樂?這就與修行有關了。

修行一定要根據佛在《金剛經》裡所說的步驟,第一步先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第二步要做到離相,這就是從菩薩起修。

從菩薩起修要怎麼修?簡單的說,就是要學習菩薩的慈悲心。在《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中,就敘述了觀世音菩薩如何以大慈大悲之心來度化眾生。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這尊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自心佛,彌勒佛就是自性佛。所以一般常說,在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會有一尊彌勒佛來到人間,指的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性佛現前。至於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」並不是指時間,而是要超越「五官(感官意識)」、「六意(現在意識)」、「七識(潛在意識)」的一種隱喻。當你修行到十地(註一)的時候,就見性了,見到自己的本心本體,而且會很自然的發出大慈大悲之心,此時的你,就是一尊觀世音菩薩。但見性還沒有成佛,還要見到本尊(即成就的佛體─阿彌陀佛),才是三身成就。

一切修行,佛的一切應化,都是來自於眾生,所以說菩提就是眾生,而眾生就是菩提的種子。如果你能夠明瞭這一點,自然會明白該怎麼修行。

當年世尊說法四十五年,臨涅槃時,卻說不曾說過一個字,這是因為一切佛法都在心內,內在的自性便具足一切。曾有人問我:「既然自性具足一切,為什麼還要修行?」其實自性就像是一條乾淨的毛巾,如果我們的手髒了,拿毛巾來擦手,毛巾就被污染了,如何讓它恢復原有的潔白?一定要經過洗滌的過程。自性也一樣,雖然本自清淨,本自具足,但被貪嗔癡慢疑污染以後,必須透過修行,才能使之回復清淨,而最簡單、最快速的方法,就是「離相」。

只要離相,自然就清淨。離相以後,就進入空相,進入空相以後,就進入無相,進入實相。所以修行很簡單,只要你能夠開悟。

開悟之後 再從禪定中見證
開悟之後,一方面要將修行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,另一方面還要從禪定中去見證,如果你能養成習慣,幾年之後,你將會發現,從早上起床開始,一直到晚上睡覺,通通都是佛法,一切所見所聞,你都可以開悟,若能如此,就可以成就了。

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,是因為不開悟,再加上盲修瞎練,就像盲人騎瞎馬一樣,怎麼到得了佛國?所以一定要遵照佛所說的正法來修行。換句話說,就是要讓自己對每天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,都能夠開悟,能夠瞭解,然後就能夠掌握一切,包括人心的變化、時代潮流的變化,甚至天地之間的變化,端視你能不能深入它的究竟。

由此可知,修行絕不是光靠持咒、誦經、拜佛或禪定,就可以成就的,如果不能開悟,一切都是白費心力。如何開悟?就是要瞭解修行是從離相做起。不管你是成就無上、成就正等,還是成就正覺,都要先做到離相,沒有貪嗔癡慢疑,這點很重要。

因為外面的色身只不過幾十年的歲月,要多去想想如何才能讓內在的靈性得到清淨解脫,這才是人生的大事。而解脫靈性最快速的方法,就是和靈性相應,相應以後,你自然會知道該怎麼修。你可以一世修成阿羅漢,也可以一世修成菩薩,當然也可以一世修成佛,完全看你自己的決心,但千萬不要一世無成,那就太可惜了。

當年世尊修到阿羅漢時,並不因此而滿足,因為並不究竟。同樣的,我也不希望大家只修到阿羅漢,最少要修到菩薩,一方面修六度萬行,一方面修苦集滅道、修十二因緣,再參照禪宗十大法印(註二),一步一腳印,真修實證。你修到什麼程度,禪定就到什麼境界,如果還沒修到正等,就想要見佛,那是不可能的。萬丈高樓平地起,修行也一樣,所以不要妄想一步登天。

觀世音菩薩因「聞、悟、修」而證道
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,完全看他造了多少功德,但一般人只知道捻香拜佛、求菩薩,卻不知道要修行、要累積功德,這就是沒有開悟。根據《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的記載,觀世音菩薩在發了菩提心之後,世尊告訴祂修行要「聞、思(悟)、修」,「聞」就是聽聞佛所說的正法,「思」不是指思惟或思考,而是開悟,觀世音菩薩在聽了佛的正法之後,就開悟了,祂在深定中見到五蘊皆空,瞭解人的煩惱原來都是來自於五蘊,都是由五官所造成,所以只要五蘊皆空,煩惱自然也空了,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修行,證到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圓通,把所有的意識、潛意識都空掉,然後見到自性,成就大自在菩薩。

真正的佛法是無為法,是無相實相法,不可言說。我們常聽人說「佛曰不可說,不可說」,為什麼不可說?因為要用心去開悟,去解脫,所謂「開悟修行」,修行就是為了要讓靈性解脫,解脫什麼?解脫無明根塵。如果你能當下接到本心,讓自性光現前,當下就解脫了。所以禪宗說「直指本心」,而不是「直指人心」,因為人心無常,會變化,本心則是不變的涅槃,不變的真理,不變的中道,所以要直接到達本心。

如果你對於《金剛經》中佛所說的正法都能有所開悟,同時又能實修實證,以後再看其他的經典都輕而易舉,因為佛理都相通,最終的目的都是教人如何成佛,如果你成就了佛菩薩,就是最大的福報,也是最大的功德。

每一個人都是為了修行,為了成就佛菩薩,而來到人間,如果大家都懂得修行,佛菩薩一定會保佑大家,並給予很多福報,可惜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要修行,所以才會有那麼多、那麼可怕的災難,比方像三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。但在這麼慘烈的災難之後,有多少人開悟要修行了呢?這才是我們在災難過後,應該要有的覺悟。

(註一)十地:即菩薩十地─歡喜地、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。

(註二)禪宗十大法印:一、不被我執所誤。二、不被法執所惑。三、不被功利所迷。四、不被物慾所苦。五、不被幻相所使。六、不被惡勢所嗔。七、不被情慾所困。八、不被俗情所擾。九、心地光明磊落。十、智慧博大無邊。

如果真正能依《金剛經》實修實證,讓《金剛經》的菁華都在你的腦子裡,都在你的色身裡,都在你的智慧裡,你就是一部活生生的《金剛經》。若能這樣,就可以將《金剛經》的精髓真正的、實相的應化在靈性裡面,自然可以生出萬法,也不用再去讀經、背經了。

修行要不斷的、時時刻刻的去開悟、去了悟,不管物質生活過得如何,都不要影響這顆修行的心。也許有人會質疑,修行修得苦哈哈的,好像「貧道」一樣,如果真的修成貧道,那是非常值得恭喜的,因為「貧道」的真正意義並非指貧窮,而是無欲。修行若修到無欲,就可以成就了。有句話說「無欲則剛」,剛就是勇猛,像獅子吼一樣,所以修行觀念一定要正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